杯葛非穆斯林產品,抵制非土著商家,儘管8成是針對華人商家而來,但是,不怕說開,並沒有打擊到大馬華人商家的生意,。
我問了幾個經商朋友,包括做旅遊、榴梿、電子產品行業者,他們向來有部分馬來客源。課題鬧開之後,友族顧客照常,沒有感覺受到杯葛。
但是,他們都很生氣。
我覺得奇怪,既然生意沒有受影響,應該高興才是啊!
「我們光明正大做生意,沒有騙沒有搶,每一塊錢都是辛苦賺來的,這些人憑什麼說要杯葛我們?
「你說,能夠不生氣嗎?」一位朋友這麼回應。
我可以體會朋友的感受。
生意不容易做,要爭取馬來顧客,更要加倍工夫。
譬如,做旅遊業的,想要吸引友族顧客,除了價錢和服務之外,還得特別定制清真配套。不管去哪個國家,餐餐要有清真食物;緊湊的時間表,還得擠入禱告時間;趕赴一個個景點,還得儘量安排到清真寺祈禱。
做到這樣的程度,已經問心無愧。
當然,如果顧客不滿意,或者有其它土著旅遊社可以做得更好,那自己要檢討提升。但是,有人鼓動說,你們不是穆斯林旅行社,我們要杯葛。
你說,能夠不生氣嗎?
這是市場經濟,不是種族政治。不管是馬幣、美金或人民幣,鈔票上的端姑阿都拉曼、毛澤東和弗蘭克林,不會區別主人的膚色。
或許,一些人看到華人經商成功,眼睛紅了,心理不平衡了,以為華人占了其它族群的便宜。
錯了。他們沒有看到的是,很多華人為了做生意,把畢生儲蓄投了進去,甚至抵押了房子,籌集資本。
然後,他們日以繼夜,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犧牲的不只是休息和家庭生活,也放棄了生活素質,活得像狗一般。
華人的生意管道也更加狹窄。政府工程通常不會有你的份兒;政府獎掖鮮少輪得到你;政府抽稅卻少不了你那一份。
如果成功了,那是自己的努力加上心血,沒有僥倖,更沒有拐杖。
但是,更多的是失敗,前功盡棄。有人得重新來過,有人一跌不起。
是的,華人不是天生會做生意的。
華人會做生意,是被逼出來的。
沒有大學保留名額,沒有出國升造獎學金,缺少公務員機會,大家只好拚命往商場擠,不成功便成仁。
這是華人面對的現實,為了生存而寫出一頁又一頁的血淚生意史,不是搞杯葛可以抹殺的。
就好比前幾年的劉蝶廣場事件。華人手機店遭人偷竊,引發一場種族糾紛。
事後,有人號召馬來消費人杯葛劉蝶廣場,當時的鄉村發展部長還推動成立了劉蝶2(瑪拉電子商場),提供吉隆坡市中心的黃金地點,給予設施和便利,讓土著商家開店做生意。
只是,瑪拉電子商場的商品選擇不多,價格不便宜,售後服務跟不上。不到幾年,這個電子商場就無以為繼。
要成功,必須懂得付出,而不是通過杯葛,以為可以撿個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