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城28日訊)教育部長馬智禮說,他會探討土團党最高理事達哈依斯邁所提出,讓我國邁向單一源流學校的建議。
「我還沒看到有關建議,我會針對此事進行探討。」
馬智禮也是新邦令金國會議員,他今天在教育部頒發國家高等教育基金預付貸款予新邦令金國會選區16名貸款者後,在記者會上這麼說。
另一方面,馬智禮認為,學生應從小學起加強數理科,讓孩子對數理科產生興趣。
他說,他不久前與負責教育的各州行政議員開會,會議達致共識,各州政府同意撥出固定款項作為在小學開設數理科補習班用途,設法加強學生的數理科掌握能力。
「我相信在各造合作下,往後修讀理科的學生將會增加。」
星觀點.單一源流學校已不合時宜。
星觀點.單一源流學校已不合時宜。
多源流學校是國民團結的障礙;單一源流學校更能讓國民融合在一起,有助於團結。翻開歷史,此論述在獨立之前已經被提出,1953年時任教育部高級顧問阿米魯丁巴基就建議只設立國民學校,以英語及馬來語作為媒介語,以便各族子弟能夠在同一個校園學習及生活,促進國民團結。此後這項建議便成為我國欲落實單元教育政策的重要依據。
後來,1956年拉薩報告書進一步將建議落實單元教育政策列為「最終目標」。在1961年教育法令落實後,出現改制中學即國民型中學,以及以馬來語作為教學媒介的國中。而華小和淡小也面臨被削弱母語教育優勢的挑戰,至今尤其華社更是因此堅毅地保護華小免於變質的危機。
這就是巫統林茂國會議員凱裡引用的歷史背景,他說,我國在1957年和1963年就錯過落實單一源流學校的良機。凱裡說的沒錯。在我國教育呈愈開放的趨勢下,現在要落實單一源流學校政策是很難實現。
然而,「最終目標」依然是我國教育未完的「使命」。2012年時任國陣政府推出的2013-2025年教育大藍圖,此「最終目標」仍在,即使政權輪替後,希盟也沒有修訂藍圖,最近爆發的爪夷文字爭議就是一例。 首相馬哈迪也同時重提宏願學校和英語教數理等過去的政策。
「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國民學校作為單一源流學校,意味著華淡小將被取代。但是,國民學校不再如以往般是國民的首選學校,華小因為華語的國際地位提升備受各族青睞,在教育國際化的趨勢下,國內的國際和私立學校如雨後春筍,不少更是有伊斯蘭教育背景,這些現象在在彰顯多元教育的優勢和備受認同。類似的現象唯有繼續往前發展,而不會退後,這反證了凱裡的看法,以及落實「最終目標」政策存在的矛盾。
以凱裡引用的新加坡為例子,單一源流的國民教育是新加坡政府促進國民團結的其中一個手段,另兩大政策則是國民服役及房屋政策。但是新加坡政府後來發現國族同質不容易辦到,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一樣重要。
民族間的差異其實無損國民團結,繼續推行多源流教育反而是強國之本,多元和開放教育制度證明能夠培養更多符合全球化趨勢的人才,得以塑造更開明及民主意識和具有宏觀視野的公民,更有利於國家實現先進國宏願。換句話說,最適合我國的「最終目標」是落實公平、平等、開放和多元政策,單一思維的政策對塑造國家認同已是不合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