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是人生大事
「民以食為天」
吃飯,那是最重要的事兒
新加坡被趕出馬來西亞聯邦的時候,這個地方並不被人看好,很多人都說:
「新加坡沒有未來」
西方國家不看好新加坡,馬來西亞聯邦政府更以為,新加坡還會苦苦哀求回歸馬來西亞。
當時的新加坡
還是一個一窮二白的農業地區
離開馬來西亞
連水都沒得喝
外界的這些 「看不上」
言下之意就是新加坡
根本養不活國民
200萬張嘴 等著吃飯
大家當時都覺得
新加坡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今天的新加坡
卻養活了561萬人
放眼新加坡CBD
一片繁華奮起之景
城中綠地多
你卻根本看不到一片農田
放眼新加坡的海岸線
這裡有全球最繁忙的港口
輸送量世界居高
你卻根本看不到一個農場
放眼新加坡河,繁華喧囂
麥裡芝水庫清新而恬靜
這裡有小酌的人
這裡有歡度週末的家庭
你卻看不到一個水壩
華人勤奮,是自古以來
流傳下來的優良傳統
我們從來相信
只有耕耘才會有收穫
然而,不是新加坡人不勤勞
不是新加坡人不奮鬥
是他們,無處耕耘無處撒種
資源匱乏、貧窮落後
在新加坡沒有土地,有的只是
石頭和海水
那,新加坡又為什麼會......
人均GDP超越美國
去年,新加坡的人均GDP
超過了美國
達到了 6.4萬美元
美國約為6.25萬美元
國土面積擴大
1965年新加坡剛獨立時
才 581.5平方公里
一鏟一鏟圍海造田
才變成了現在的 721平方公里
新幣更加堅挺
1965年新加坡剛獨立時
美元兌新幣 1:3
現在 1:1.3
人人安居
之前,人均住房面積不足6平
現在人均住房面積近30平
居民擁屋率超過90%
有著全球最可負擔的
公共房屋價格之一
家家樂業
曾經新加坡經濟落後,產業單一
現在卻擁有超過4200家
全球企業區域總部
成為亞洲金融中心
沒有土地、森林和礦產
連淡水也是靠馬來西亞進口供應
新加坡為什麼能養活自己?
此時此刻大家心中
都有這個疑問
在新加坡哪有什麼農場、農村?
這裡支個大棚都敢叫Farm
新加坡食品 90% 依靠進口
它們來自世界 180個 國家
其中,大部分食品進口
來自於 馬來西亞,澳洲和中國
新加坡從中國進口的蔬菜總額
在新加坡總進口蔬菜額中比例達24%
成為僅次於馬來西亞的
新加坡第二大蔬菜來源地
農業 在三大產業中
所占比重 不到1%
90%靠進口,99%安全
新加坡 90%依靠進口
卻能保證島民吃到肚子裡
是99%的安全,怎麼做到的?
要求高
新加坡是東南亞國家
第一個採用 ISO22000
食品安全管理系統認證體系的國家
*海鮮產品只能用冰塊保鮮,絕對不能用化學防腐劑,運輸設備和時間都有要求!
檢查嚴
從源頭把關, 有多源頭?
從生產地開始就要符合本地標準
很多時候在食品裝箱
上飛機上船來新加坡之前
農糧局就派人去檢查了
*新加坡進口食品必須用英文明示成分
罰的重
抽查不合格整批都要 召回和銷毀
據說在新加坡每年
要銷毀上千噸不合格進口食品
光是非法進口食品罪成
就將面對兩年監禁或罰款 最高5萬
怪不得,新加坡喜提
全球食品安全第一名!
新加坡國內也種菜
但是,種出了自己的特色
農業特點
在種植業結構上,大力發展果樹、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
在產業類型上,以高產值出口性農產品如種植熱帶蘭花、飼養觀賞用的熱帶魚等為主;
在糧食結構上,主要限於魚類、蔬菜和蛋類的生產,蔬菜僅有5%自產,絕大部分從馬來西亞、中國、印尼和澳大利亞進口。
*城市中的垂直農村
說白了就是:能不種就不種
要種就種經濟作物
掙了錢, 買菜買米
而且,只買好的,還保證安全!
這新加坡四面被海水包圍
大海呐,全是水~
但是新加坡河流湖泊少
導致淡水資源極度的匱乏:
新加坡的年人均國內
可再生水資源是 172立方米
馬來西亞的 2萬多立方米
100多倍!
於是,新加坡都是跟柔佛州買生水
柔佛州跟新加坡買淨化水
經過新柔長提的管道運輸兩地
從馬來西亞買水
把水壩建在了馬來西亞柔佛州
在柔建林桂水壩等
新加坡至今斥資高達 10億元
除了進口水
新加坡還有三個「水龍頭」
淡化水(脫鹽水)
用海水淡化技術
把大海啊都是水利用起來
新加坡存水(用盆接)
新加坡一共有 17個蓄水池
下雨的時候就存水
新生水,使用後的廢水
會被淨化後排入大海
但是有一部分被送往新生水廠
進行迴圈使用。。。
靠新生,和進口水說再見
現在新加坡已經有5座新生水廠
預計達到2060年
新生水將成為新加坡最大水龍頭
供應55%的用水量
一舉就超越了 進口水
微過濾,逆滲透技術
紫外線消毒
經過15萬種的檢測保證安全
海水淡化水
也將占比 提高到30%
不想被人扼住喉嚨
新加坡喝水,要自給自足!
沒有土地?新加坡就地
做起了文章
左右開弓
一鏟一鏟,圍海造田
那種從無到有的震撼,感受下
濱海灣地區
小小景點,屢獲殊榮
讓新加坡大有存在感
樟宜機場
占地一隅,功能性強大
全球最好的機場
裕廊工業島
從一片丘陵沼澤變為工業小島
讓新加坡沒有一滴油
卻成為全球第三大煉油中心
上天入地
橫向發展了之後
又來了一撥 垂直 操作
樓,也是越建越高
住宅從早年20層
現在還出現了40層的
最近,新加坡十年
城市規劃藍圖出爐
更是宣佈新加坡要開始
向下內增高啦~
新加坡「地下城市」
將要重磅登場!
未來!甚至可能建造
海上漂浮城市
新加坡,就是這樣
東南西北上下左右開弓
一點點 變大的!
然而進口糧食,進口水
圍海造田還得買沙子
讓世界成為自己的「大糧倉」
讓鄰居成為自己的「小水庫」
那麼,新加坡的錢從哪來?
新加坡,錢從哪兒來?
新加坡掙錢
靠的就是這些!
天時
新加坡的「天時」
在於從馬來亞聯邦分離出來後
趕上了經濟發達的 新浪潮
南洋小島,扼守麻六甲海峽
沒有地震,颱風
占盡一片「風水寶地」
地利
所謂「地利」,主要是新加坡
受制於本土面積的
狹小和可利用資源的限制
通過 「居者有其屋」計畫
公共住房制度
公積金制度
醫療保障制度
反貪腐制度
高效廉潔的體系
嚴刑峻法
人和
70年代,那時候正是
大好年華的建國一代
放棄了獎學金,讀書的機會
投身工廠支持家庭和國家經濟
促進出口行業發展
為資源匱乏的小島
吸引外資廠商
他們的犧牲與努力
一手奠定了新加坡
經濟騰飛的基礎
親手為下一代創下了
明亮未來
技術
連建廠房的土地都沒有
製造業是怎麼起飛的?
還在 航空航太,半導體
化學和生物醫學科學
領域扮演著領導者的角色
走的是技術流
靠的是—— 全球領先的加工技術
廉政
新加坡,建立了東方文化下
少有的清廉政府之一
超越欲望,將民生大計永遠放在首位
高薪養廉
這一生,建國總理李光耀沒有陷入過
任何的獻金醜聞之中
總理部長到議員,亦是如此
所有資源都善加利用
所有的財富
取之於民,都用之於民
高效
新加坡建屋局成立後
定下第一個5年規劃:蓋5萬房子
高效廉潔的新加坡政府
坐言起行,足足蓋了
超過100萬套組屋
在新加坡有一個流傳的梗
如果居民區裡大家為了走捷徑
把土路走成了小路
政府就會把小路鋪成 真正的路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
以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精神勇氣
去拼去闖
天公抖擻,不拘一格
「新加坡沒有腹地
這個世界就是我們的腹地」
——李光耀論新加坡的發展之路
「Singapore is out」
在當時可以有很多的翻譯
「新加坡被逐出聯邦」
「新加坡被拋棄了」
今天,終於可以翻譯成
「新加坡,獨立了」
今天,新加坡就是這樣
養活561萬人的
真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