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穆斯林 樂「教」其中, 執教培風中學10年沒隔閡

马格丽特呀 2019/09/27 檢舉 我要評論

班上的同學,與鄧老師相處愉快。

(麻六甲26日訊)鄧慧敏(Ainul Mardhiyyah)是一名教華文的老師,她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到培風中學當教師,一晃眼10年,這裡已成為她的第二個家;不同的宗教並未造成隔閡,她在生活中遇到的喜怒哀樂,這裡都有如同父母和如同手足的同事,與她一同分擔共用。

到鄧慧敏的家鄉,需飄洋過海。她生在沙巴,長於臺灣,兩個都是她的家。鄧慧敏的父親是馬來西亞人,母親是臺灣人。她1至3歲時住在沙巴,3歲後全家移民去臺灣,至12歲時,父親過世,13歲,她和妹妹被發現擁有雙重國籍,馬來西亞不承認雙重國籍,因此她倆隨伯父回到沙巴生活,並到沙巴獨中念書,在熱心華教人士資助下完成學業,媽媽則繼續留在台南。

大學時改教信奉伊斯蘭

35歲的鄧慧敏是一名穆斯林,很多人好奇她為何信奉伊斯蘭,是與馬來人結婚嗎?其實,她早在大學時,就已信奉伊斯蘭,當時她還單身。畢業後,回國並選擇到麻六甲定居,剛巧培風中學聘請教師,她去應徵,從此變成半個麻六甲人。

在這裡,她在一名通曉中文的巫裔朋友介紹下,認識了不會講中文的巫裔丈夫海卡(36歲),丈夫目前在礸油台工作,兩人目前育有一名5歲的兒子。

鄧慧敏表示,她的家人和親友,有華人、馬來人及卡達山人,有的信奉佛教、有的信奉基督教、有的是伊斯蘭,但這不是隔閡,每次家庭聚會或辦喜事,大家都能愉快地出席相聚。

「我有一名親友是傳道士,他家辦喜事時,我都到教堂觀禮。」

鄧慧敏在中國念大學,修讀中文系,在大學時期有一群信仰伊斯蘭的朋友圈,當時她就覺得伊斯蘭很和諧友善,在當地出入清真寺也沒有約束,而本身也認同伊斯蘭及可蘭經。

「因為來自單親家庭,我無法支付大學最後一年的學費,後來大馬駐中國領事館的一名巫裔官員幫我付費,我才能順利畢業。這名官員就像我的親人一樣,我結婚時,他也有出席;我生孩子時,他也有來探望。」

鄧慧敏老師在培風中學教華語。

曾因改教與妹妹爭吵

大學時期,她把改教的想法告訴媽媽時,媽媽請她花半年時間慎思,而妹妹則大力反對,姐妹倆因此還大吵。

鄧慧敏和妹妹本來是基督徒,雖然兩人因為此事大吵,但半年後她決定皈依伊斯蘭,血濃於水,姐妹倆最終還是和好如初。

鄧慧敏說,一般人認為皈依伊斯蘭就是背宗忘祖,失去自己的姓名及種族,但其實不是,皈依後依然可以用回本來的名字。

照常慶祝華裔佳節

她說,本身的家族中,就有兩名姑姑信奉伊斯蘭。但是節慶或掃墓時,大家依然會參與追思,只是沒有持香祭拜而已。

「我本身也一樣慶祝農曆新年,給孩子紅包,孩子滿一歲,我也煮紅雞蛋,中秋節我們也慶祝,冬至我也搓湯圓。」

為人妻後,她煮的是華人式的食物,家婆要她學煮咖喱和辣阿參,她始終無法掌握,倒是丈夫不挑剔,她煮什麼都吃,回到臺灣娘家,外食只要沒有豬肉,丈夫都能接受,不必特意找清真食物。

與培風同事像家人一樣 

鄧慧敏說,大學時隨朋友到麻六甲旅行,初到此地感覺如踏故土,覺得麻六甲像極她成長的台南,民情純樸和諧。結束旅行後,她飛回中國把一切打點好後,就來到了麻六甲,決定在這裡啟動人生新篇章。

她說,初到培風報到,人生地不熟,心裡是害怕的,但教職員的友善及關愛,讓她很快地融入這個環境,並且非常喜歡這所學校,因為大家就像家人般相處。

「當生活遇到難題時,年長的老師會像母親一樣關懷開導我,同事們也很樂意地與我分享教學心得,尤其遇到挫折時,同事的分享讓沮喪的心情很快就恢復力量。」

她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學校,日常交往的多數也是學校的同事,有時她也與朋友到素食店用餐,偶爾也會有旁人以為她不懂中文,在她面前說閑語。在學校,她也享用食堂的食物,尤其是素食,喝湯時,老闆也很貼心的告訴她,湯不是用豬肉煲的。

因為娘家在臺灣,過年時她無法每一年都回去,但是校方很體諒。例如,校方之前體會她已兩年沒回臺灣過年了,因此讓她提早放假,避開人潮回家團圓。

文化不同 夫妻互相包容 

鄧慧敏成為馬來媳婦後,因不同文化,生活中與丈夫難免出現意見不合,但終究以忍讓、冷靜及磨合,維持婚姻與婆媳關係的美滿。

比方說,當她決定讓5歲孩子去一般幼稚園及報讀華小時,家婆卻認為應讓小孩去上宗教學校,但她認為宗教可待上了小學才學,現時不需急著強迫讓孩子學,雖然意見不同,但大家互相退讓及尊重,事情仍然可以解決的。

鄧慧敏與丈夫的共同語言是馬來文,她的兒子則通曉中文。

她說,在馬來社會,做妻子的一定要會煮飯,而且得要跟媽媽學,以便煮給丈夫和家人吃;做妻子的,一定要把丈夫服侍好,飯菜準備妥當後,要請丈夫吃飯。

「開齋節的前一晚,女人們要一起煮大鍋飯,開齋節早上,男人要去祈禱,女人則要在家裡打扮漂漂亮亮,準備好食物,等男人祈禱回來後一起吃。」

她說,馬來社會的想法,不管家裡經濟有多差,女人婚後最好留在家裡相夫教子,做家務和顧孩子,是女人的責任。

她指出,相較華人家庭比較講求男女平權,馬來社會還是以男人為中心點,因為觀念不同,她和丈夫也曾因此爭吵,但經過溝通、互相學習,磨合後,如今丈夫已有幫忙做家務。

「家婆會要求我每天煮飯,認為在家吃比較健康,但是有時我很忙,她也會打包給我吃。佳節時,我沒回去大掃除,她也沒有多說話。」

她表示,馬來社會的男權意識很強,父親的責任,是管廚房裡有沒有食物、管家裡的花費、管家人的衣服有沒有破洞。

「我的丈夫會縫衣服,兒子的褲管過長,都是他卷起縫好的。」

她說,在馬來社會,妻子要照顧好丈夫的胃,但男人也不可以拒絕妻子要購買裝扮的東西。

雖然如此,她說,馬來社會也是很疼女兒的,這個與華人傳統家庭不一樣。在馬來社會,父親會要求母親與他一樣疼愛女兒,但是,若父親有什麼要跟兒子說的,則會請母親去轉告兒子。

齋戒考驗意志非他人遷就 

鄧慧敏說,學生知道她是穆斯林,在她齋戒月時會特別貼心,上課時會互相提醒同學不在她面前喝水。

「我告訴學生沒關係,不必刻意去避忌什麼,因為齋戒考驗的是自己,不是別人。」

鄧慧敏說,有一次母親從臺灣來探望她,剛好當時母親肚子餓了,她就去速食店給母親打包,卻遇見旁人投以異樣眼光,提醒她說現在是齋戒月。

她說,對於穆斯林女性,月事來臨不必守齋,但是本地穆斯林女性卻面對不能公然吃喝的情況,反而得偷偷躲起來吃,這令很她很難接受。

她說,如果在月事時公然吃喝,旁人必投以異樣眼光。她認為,齋戒考驗的是自己的意志,而非處處要他人遷就。

在學校裡,學生對她的身分常感到好奇,也會向她發出一些疑問,例如哈芝節為何要宰牛,他們覺得此舉有些殘忍,她會告訴學生,其實割下的牛肉,是拿來送給貧苦的人,讓他們有食物吃。

鄧慧敏與夫家的全家福。

鄧慧敏和同事的感情就像家人一樣。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