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截圖自面子書
一名巫裔線民Osman發文炮轟,聲稱他在晚上11時帶著孩子到檳城甲拋峇底(Kepala Batas)醫院看診,但沒想到等到淩晨3點都還沒見到醫生。
「我等得非常厭惡!我是帶著小孩來看病,可不是成年人!是我們的醫生很短缺碼?」
「醫院能不能高薪聘請醫生呢?」
圖片來源:截圖自面子書
有關帖文迅速引起瘋傳,不少面子書專頁都轉載分享,引起熱議。其中,就有線民表示,等了4小時還沒看到醫生確實太久了。「或許真的是醫生短缺,但希望衛生部可以對此展開調查,同時改進這個問題。」
圖片來源:截圖自面子書
另外,也有線民表示,甲拋峇底醫院「等太久」的問題已經是好幾年了,從來沒有改變過。「等2、3個小時是很正常的,超過4個小時也有,真的是等到變臉。如果有錢,不會有人要來這裡看病。」
圖片來源:截圖自面子書
也有線民詢問Osman,孩子是屬於Zon merah、Zon kuning還是Zon hijau的病患?如果是Zon hijau的病患,那就只能耐心等待。
「如果是Zon hijau的病患,最好就是直接帶孩子到政府診所或私人診所看病吧。畢竟,醫院主要是急診的。」
圖片來源:截圖自面子書
另外,也要線民表示,之前帶爸爸去看診時,從早上10時等到下午6時才看到醫生呢。「或許是真的很多病人,所以只能耐心等待吧。」
必須一提的是,中央醫院急診部共分成Zon merah,Kuning和Hijau。Zon Merah(紅色區域)是給那些情況非常嚴重,必須及時治療、搶救的患者;Zon Kuning(黃色區域) 則給情況較為中等,不能行走的患者,基本上需要等候15分鐘。至於Zon Hijau(綠色區域)則像是一個診所,安排可以等待的患者看病。
很多時候,所謂「緊急部門被指動作慢」都是因為醫護人員單單是為了穩定重傷患者的情況,就需要耗費相當多的時間。也正是因為如此,不得以拉長Zon kuning和Zon hijau的病患等待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