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華裔商人劉漢水:人不怕窮,只怕懶

马格丽特呀 2019/10/11 檢舉 我要評論

日前,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刊載文章,介紹了馬來西亞華商劉漢水的故事。年輕時,劉漢水背井離鄉,隻身下南洋打拼,多年來,他吃過許多苦,但從未絕望退縮。憑藉一股蠻勁,他從做農業起家,後來轉戰禽畜業。今天的劉漢水深受當地華社敬重,而在他身上,許多人看到了馬來西亞華人的奮鬥史。

文章摘編如下:

1929年2月18日,劉漢水生於中國揭西南新縣何皮塘。因家境貧困且時局動盪,他在完成3年級課程後,就因日本南侵結束了短暫的學校生涯。

輟學後,劉漢水與父母兄弟在家鄉務農為生,收入難以糊口。16歲那年,他去了東海縣協助舅舅賣魚,後又回到家鄉耕田。1947年,他的姨夫從南洋返回故鄉,後在其母親要求下,劉漢水隨姨夫南下,前往馬來西亞謀生。

剛到馬來西亞時,劉漢水過得十分艱難。「包袱裡只帶了幾件衣服,什麼都沒有,就這樣兩手空空地到了南洋打拼。」劉漢水說,「當時我窮到一條几角錢的毛巾都捨不得買,只好將短褲拆了當毛巾用。」他表示,當時的自己想起故里窮苦,一心希望能進一步改善環境。

年輕的劉漢水膽識過人,毅然改行到毛源租下荒地,一口氣種了超過7000棵香蕉樹,又租了10英畝地種植水稻。由於在家鄉有務農經驗,他做得得心應手,香蕉和稻田都有了很好的收成。4年後,劉漢水積攢了一小筆錢,心中萌生了回鄉的念頭,但最終經同鄉勸告後留下發展。

1952年,24歲的劉漢水轉到晉連路恒春園工作,期間結識了蔡春花,同年底二人共結連理。婚後,他到了青山水塘路從事種植業。1954年,其表兄出售椰園後,劉漢水又搬往峇哥替人看園。1年後,他用攢的錢在晉連路買下了5英畝地種胡椒,次年又向當地人租地,將種植生意越做越大。

1963年,劉漢水購買了5英畝地,正式進軍禽畜業,並創設了東發農場。據他回憶,當初投入養豬業,主要是因為當時的養豬業不發達,市場上的豬肉主要靠進口。劉漢水在諮詢了獸醫局後,獲得了獸醫局的擔保,對方承諾若劉漢水的養豬業發展成功,會考慮改變大量進口豬肉。

「既然獲得了獸醫局擔保,那還怕什麼?就這麼大膽地投入了養豬業。我記得第一隻豬是從西連買來的,當時要價200林吉特,」劉漢水說。

話雖如此,但萬事開頭難。剛開始時,由於沒有銷售市場,加上龐大的飼料開銷,劉漢水一度欠下上萬林吉特債務,還常常因此失眠。後來,他改變了思路,開始自己宰豬賣,價格也比別人開得低。半年後,終於將所有債務還清了。

1984年,劉漢水的農場規模擴大,並開始集中發展養豬業,漸漸成成為當地最大、最具規模的農場,畜養的生豬達一萬餘隻,最高時期共畜養兩萬多隻。農場擁有自己的飼料配製廠,還有兩座設備先進的化糞池。據劉漢水說,甚至還有澳大利亞團體特地前來考察過。

不過,禽畜業的發展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1995年,馬來西亞爆發豬瘟,數千隻豬無法銷售,也對農場造成了重大的打擊。而2000年的立百病毒,也曾讓劉漢水發愁。當時如此堅持度過近一個月,情況才有所好轉。

事業有成後,劉漢水也不忘社會及教育工作,多年來為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多次資助當地華小建設,深受華社及教育界的敬重。

5年前,劉漢水退休,將生意全權交給兒子打理,與妻子蔡春花安享晚年。從一無所有、幫傭到農耕,再由農耕到禽畜業,奮鬥數十年,劉漢水認為,人不怕窮,只怕懶。他勉勵後輩「不要怕窮、怕吃苦,只要努力及堅持,總會有成功的一天」。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