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獨立後,華人為何越來越少?

马格丽特呀 2019/08/23 檢舉 我要評論

馬來西亞簡稱大馬,是世界上海外華人占比第二高的國家,僅次於新加坡。據馬來西亞研究機構統計,馬來西亞獨立之初,華人占全國人口的比例為37.2%,其中吉隆坡的華人比例高達54%,但如今華人占馬來西亞人口的比例已經下降到了22%。最後這家機構還警示稱,如果按目前的趨勢發展,到2030年,華人比例將進一步下降為19.6%。那麼馬來西亞華人為何越來越少呢?

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種族問題。華人是馬來西亞第二大族群,主要是明朝到民國時期,從中國福建、兩廣、海南等地遷移到南洋的中國人後裔。華人抵達馬來半島的時間,和馬來西亞的主體民族馬來人大體相當。馬來人雖然是馬來西亞第一大族群,但他們並不是馬來西亞的原住民,而是從印尼遷移而來,和華人一樣,都屬於外來移民。

但馬來西亞獨立之後,馬來人便開始以土著自居,指責華人為外來人,侵佔了馬來人的生存空間。並且通過法律的形式,確定了各種馬來人優先的政策。比如馬來西亞憲法第153條規定,馬來人以及其他土著居民,享有合法的特權地位,在教育、商業等領域享有優惠待遇。這條法律,等於是公開的將華人視為了二等公民。

當時這條法律雖然遭到了華人的堅決抵制,但馬來人以公民權相要脅,最終迫使華人同意了這項條款。法律通過之後,華人獲得了馬來西亞公民權,但也等於是承認了自己是外來人,以及馬來人享有的特權地位。

不過馬來西亞法律還規定,華人雖然無法享有土著居民的特殊待遇,但有一種方式,可以讓華人取得和馬來人一樣的特權身份,那就是和馬來人通婚,並且把姓氏改成馬來人姓氏。但姓氏代表著血緣,華人有著很深家族觀念,歷來主張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所以幾乎沒有華人選擇和馬來人通婚。如今的馬來西亞華人講漢語,寫漢字,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特有的文化。

正因為存在著這種民族差異,馬來人一直在不斷打壓華人,他們以「統治者」自居,推行各種馬來人優先的政策,比如大力推行馬來文教育,還規定公司雇員,馬來人比例必須在半數以上等等。面對一些列的打壓政策,華人逐漸意識到,自己不過是一群生活在自己國家的局外人,所以很多華人選擇了移民他國。

就比如馬來西亞的華人富商郭鶴年,甚至把全部資金都投到了國外,而且自己也離開了馬來西亞。這還只是華人逃離馬來西亞的一個縮影,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馬來西亞推行「馬來化」政策開始,有大量華人移民到了澳洲和新加坡等地。特別是臨近的新加坡,接納了大量華人,成了馬來西亞華人移民的首選之地。

除了受到打壓之外,還有一個次要原因,那就是華人生育率低。華人是馬來西亞的富裕階層,佔據著經濟金字塔的頂端,為馬來西亞貢獻了70%的稅收。由於生活條件優越,相對于馬來人來說,華人的生育率就和馬來西亞的華人比例一樣不斷走低。所以,基於這兩個原因,馬來西亞的華人越來越少。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