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文明博物館是新加坡頂級博物館,也是亞洲十大博物館之一。
博物館裡面收藏著許多價值連城的珍寶,有艘從印尼打撈出來的 67000件保存完好的唐代瓷器和金銀器,是世界十大沉船。中國最高領導人,認為它見證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是 一帶一路的歷史考古發現
這艘船,就是全球關注的「黑石號」。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對它評價也很高,認為這是千年前「中國製造」的一次集中展示。「黑石號」一經打撈出水,講究引得多家博物館爭相競購。在這場全球較量中,新加坡政府大筆一揮,豪擲 3200萬美金將寶物和「沉船」收入囊中,成為最大贏家。
「黑石號」上也有部分文物被新加坡等地個人收藏家購得。比如天猛公藝術基金展出的陶壺,即來自于「黑石號」。
而「黑石號」唯一的複刻版「馬斯喀特寶石號」則陳列於新加坡聖淘沙海事博物館內。
根據黑石號1:1複刻的「馬斯喀特寶石號」,是鎮館之寶
「黑石號」這艘考古歷史價值巨大的沉船背後,蘊藏著許多傳奇故事。
上世紀90年代,印尼蘇門答臘漁民的朋友圈裡流傳著一個血腥的故事。
在勿裡洞附近,一名漁夫出海打魚,魚沒打到,卻帶回來了滿滿一船寶物。一位古董販子聽到這個消息,就爽快地買下了這些寶物,還承諾給漁夫一大筆錢,讓他帶自己去發現寶物的地方。漁夫帶著古董販子找到了載滿寶物的沉船,沒想到古董販子竟然見財起意,將漁夫殘忍殺害。
不久後,這個消息傳遍四面八方,一夥強盜找上門來。古董販子一家三口被殺害,連房子也被大火燒為灰燼。
從那以後,再也沒人知道寶藏的位置。
關於勿裡洞沉船的傳說,變得越來越離奇,越來越神秘,在當時興起了一股探寶熱。小小的海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探險家。
其中一位叫沃特法的商人,成了人生贏家。
沃特法本是德國一家水泥廠老闆,一次,他聽到廠裡的印尼工人提到勿裡洞水域有古代沉船和寶藏,便二話不說,帶著工人和潛水裝備風風火火地來到傳說中有寶藏的水域。
1997年,他的團隊在爪哇發現了明代鷹潭號沉船。1998年又發現了馬熱尼號沉船。
同年,在勿裡洞島外海又發現了一艘沉船。沃特法在17米深海發現沉船後,拍了第一張照片:
(船體保存相對完好,船內裝有大量瓷器。)
因為這附近有一大片黑色礁石,沃特法將它命名為「Batu Hitam」,中文意譯為「黑石」號。
從1998年9月到1999年6月,經過近一年時間地打撈,船上的文物在2000年左右才被清理乾淨。
那麼問題來了,這是哪個朝代的沉船呢?
那麼,這艘船是去哪裡的?沃特法帶著一塊木材去找專家分析,發現這是緬枷木,也叫鳳梨格。那段時間,只有阿拉伯人會使用這種木料來造船。
(左:送去做年代分析的木料 右:鳳梨格)
船舶專家經過測量,沉船長約22米,寬約8米,是單桅縫合帆船。木板使用繩子縫合而成,而不是後世慣用的釘子固定技術。
「黑石號」採用木板縫合的方法,將木板通過孔洞穿插結合。整艘船,需要縫合20多萬針。而且,繩子是由椰殼纖維製成的。
(木板的細縫間加上防水的樹皮,保證滴水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