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種族政治糾結,原來最終原因與華裔有關!「是他們沒有安全感造成的」

遠在天編 2019/08/13 檢舉 我要評論

特別是近來接連發生大馬歌手在海外競賽,脫口說出「祖國」惹來大馬華裔線民撻伐,以及華教分子就教育部明年將在國民型小學第二階段(四年級)馬來文科目中,納入爪夷書法介紹單元作為趣味語文鑒賞,而極力提出不認同看法。

本期《東方熱話》邀來本地書法藝術家王嘉堃和隆雪華青團長謝光量,一同透過上述「祖國論」及「爪夷書法風波」探討大馬華裔不安全感問題。

王嘉堃認為,大馬華裔不安全感可追溯到歷史層面,英國人于英殖民時期落實「分而治之」政策,埋下大馬各族間的心結,當然這已是過去的事,最重要是胥視後來的蛻變,現在這代該如何教育下一代。

大馬歌手以格遠赴中國競賽,本是令大馬國民感到驕傲的美事,不過她在節目上脫口而出,稱中國為祖國的言論惹來大馬華裔線民撻伐,間接掀起祖國和祖籍國兩派罵戰。(圖取自網路)

謝光量表示,大馬獨立60多年,常糾結在「種族政治」,包括一些種族間的不公平待遇,特別是70年代開始的新經濟政策(NEP),即是以膚色主義(colorism),而不是需要基礎(need based)來做出優惠分配。

「我認為要改變,就得從國家經濟政策著手,若這政策是根據需求基礎出發,如設定個標準,即經濟能力不達標群體為貧窮人士,皆可享有政策下的協助,會更公平。」

謝光量說,中國近幾年來迅速崛起,經濟成長驚人,受中國軟實力的影響,大馬華裔見海外同胞優越也心生驕傲,認為根之所在稱其為「祖國」。

對他而言,大馬才是「祖國」,反而彆扭的「祖籍國」更像是政治詞彙,為達到與中國經濟或政治連貫目的而創的詞彙。

王嘉堃分享,本地詩人兼散文作家彼岸曾有一作品《三個祖國》,內容聲稱大馬、中國和詩的國度都是其祖國,然而這是較為感性的比擬,故「祖國」屬個人定義。

「我曾在飛往中國的機上,聽見中國籍航空人員對我說‘歡迎回來’,可說親切感十足,但還不比返航時那句‘Selamat pulang ke tanah air’(歡迎回家)來得溫馨。」

王嘉堃(左)及謝光量(右)均認為教育非常重要,家庭和校園皆有責任,營造出一個多元和睦的成長及學習環境,此舉能有效遏制一代一代惡性循環的芥蒂。(攝影:曾鉦勤)

因不瞭解而排斥友族文化

王嘉堃透露,本身是國中畢業生,身邊不少友族朋友,不曾感到被排擠,反倒發覺有些獨中畢業生因不解,而十分排斥友族文化,然而相處後其實會發現,友族是相當友善的。

謝光量補充,獨中學習環境清一色是華裔,華小到獨中,再到臺灣或中國留學,身旁接觸都是華裔,自然會對友族感到陌生,這是華社值得探討的。

他表示,爪夷書法目前多為撰寫伊斯蘭教相關書集,結果引導他族刻板印象,認為爪夷文等同於伊斯蘭教義,但有多少人真正看過教育部相關的課綱才來評價呢,或教育部未做好準備就把決定公佈,掀起兩極化討論,故整體的事態,很多部分都處於不明確。

王嘉堃補充,身邊有教會學校畢業的朋友說過,在讀書時學過爪夷書法,而且是一位牧師教導的,可見該文字或語言體系,不與宗教有著直接關聯。

他說,回首60年代,老店招牌都有爪夷文,當時各族人們仍悻然地接受,反倒比現今社會更開明,爪夷文早已到處可見,為何就不能敞開心胸,多學一門文字有益無害。

「因教育政策,大馬華裔從小學習華巫英三語,又掌握不少方言,成了我們的優勢,也令海外華裔羡慕,語文學得多,究竟是虧或賺,難道我們不清楚嗎?所以應拿出遠見。」

他認為,部分華社不愛惜自身文化,還聲稱傳承5000年中華文化,卻從沒接觸過書法或創建有利於本地書畫家們的平臺;若自身民族文化堅強,也不用擔心被別的文化侵入,反之將其同化,成為自己一部分。

他感慨,許多人也不瞭解中文書法及爪夷書法區別,便開始評論,其實中文書法使用毛筆屬於軟筆書法;爪夷書法使用硬筆屬於硬筆書法,惟前者可變化性大於後者。

「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線民不僅一概而論,甚至有人提起,學習高度抽象的甲骨文,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謝光量比喻,「認識」如眾人皆知手機為何物;「學習」如了解手機零件組裝,民眾須搞清楚這兩點區別。

「我費解,線民的評論並非是理性地提出反對理由,更多是嘲笑爪夷書法為‘豆芽字’,我從不鼓勵透過矮化他人文化自抬的作風。」

教育部計畫於2020年起,在國民型小學第二階段(四年級)馬來文科目中,納入介紹爪夷書法單元,結果掀起非土著社會群起反彈。

塑造多元融洽環境 勿閉門造車

王嘉堃表示,華裔排斥友族的心理,多數是受到家庭和教育的影響而產生的不解,故學習和成長環境相當重要。

他強調,家庭和校園該塑造個多元融洽環境,而非閉門造車,他表示,過去當中國人問他是哪裡人,他都是直截了當表明是,「我是馬來西亞人」。

他呼籲,華裔應多瞭解自身文化,給予自我肯定最重要,別為迎合任何一方而放低自己的民族主義(Nasionalisme),成為他族輕視對象,思考如何強化自己的民族,更遠勝擔憂遭他族文化侵略。

謝光量同樣認為教育很重要,指過去老一輩收看國營電視臺,每逢晚間7時朗誦可蘭經時,便會轉檯,實質這只是種禱告,但此舉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下一代。

他說,縱然換了新政府,但大馬華裔的思想還是沒變,華社的「受害者情節」頗重,築起高高的圍牆,如今就端看新政府的每個舉措,能否促成各族更為和睦瞭解。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