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哈迪在其部落格大談馬來人的困境。他提到馬來人身為國家最大的群體,仍然是貧窮和缺乏競爭力的。
為何會出現如此現象?馬哈迪指是因為馬來人拒絕工作,失去了提升自身經濟地位的機會。因此,他為馬來人感到痛心,也呼籲他們要積極地改變自己的命運。這些話說得很好,也說得很正確。但筆者希望國家領袖的發言,不要繼續焦聚於類似的內容。
馬哈迪談馬來人的困境,明年將進入「第50周年紀念」。其1970所出版的《馬來人的困境》,所提到的便是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論述。
何謂馬來人的困境?按照馬哈迪的說法,那困境便是馬來人應該接受政府的援助。書中提到馬來人是華族「經濟霸權」的弱勢群體。若是沒有政府的幫助,馬來人無法自力更生。因此,此書成為了馬哈迪任內推行土著優先政策的思想基礎。
表面上看,敦馬奚落馬來人不思進取,似乎表達了我們只敢想不敢說的話。實際上,馬哈迪經常是以類似的說辭來合理化其馬來人優先的政策。從近來的大學預科班固打制,到倡議上市公司恢復30%的土著股權來看,敦馬的立場是始終如一地支持援助馬來人。
筆者要慎重的強調,對馬來友族並沒有任何惡意,也認為他們按照憲法可享有某些特權;想要表達的觀點是,政府若是有心説明馬來人,真的需要重新檢視土著優先政策的利與弊。
土著優先政策的效果為何?筆者無須多說,大家有目共睹。問題是,馬哈迪是否有意識到,土著優先政策可能是導致馬來人陷入困境的一大原因?身為旁觀者的我們看得很清楚。拐杖政策只會產生過度依賴政府的群體。一個從小得寵的孩子,是不會懂得付出努力來爭取想要的成果。反之,他們會認為得到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長達半世紀的土著議程,不單減少了馬來人的鬥志,在某個程度上也在打擊他們的尊嚴。因此,政府在維持馬來人法定特權的同時,也應該要研究如何用其他方式來改善馬來人的生活。答案其實很簡單,有競爭,就有進步。馬來人無論在課堂上、工作上、生意上,都必須勇於與他族競爭,才會開出一條「血路」。
只要政府繼續保護馬來人,他們就無法蛻變成為有競爭力的群體。可惜的是,敦馬似乎看不清這個道理又或者他認為這是土團崛起的唯一籌碼。敦馬的再次拜相,打亂了希盟原先新馬來西亞的路線。希盟若無法遏制敦馬的老舊思維,就無法拋開大馬舊有的政治和經濟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安華近來表現出全民領袖的風范,這有助於抵抗敦馬的拐杖思維。我們不曉得安華是否真的具有改革的魄力,或只是想借此撈取政治資本。但無論如何,只要他秉持以中間路線為進路,那就是大馬往前邁進的福音。
馬來人的困境是一個悖論(paradox)。政府越是更多提到馬來人的困境、越是想援助馬來人,就只會使馬來人泥足深陷。唯有拋棄舊有的思維,並製造更多跨越種族、平等的競爭機會,才會對馬來人乃至全國人民帶來長遠的好處。